一级ā片在线观看播放|97超爽人妻免费视频|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网|国产综合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亚洲制服丝袜日韩熟女中文|欧美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裸体丰满少妇做受久久99精品

詳細

興隆塔史話!

        
  興隆寺寶塔矗立在原兗州府名剎,興隆寺西南角的塔院內(nèi)。當(dāng)年整座興隆寺建筑氣勢恢宏,工藝巧奪天工。它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在我國建筑史上也是獨具特色的。一千多年以來,被稱為“魯邦之勝、法門之雄”的興隆寺寶塔,即是該寺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古城永不過時的地標(biāo)型建筑。史志中稱該塔為“舍利寶塔” ,百姓們亦稱興隆寺為“護塔寺”。
 
  興隆寺寶塔始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隋代!独m(xù)高僧傳》記載:“釋法性,兗州人,少習(xí)僧學(xué),、、、、、、仁壽元年(601)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樂寺。”(注:1)此傳記是說:早在隋仁壽二年(602),隋文帝頒發(fā)“隋國立舍利塔詔”,兗州作為全國第二批五十一個州,建塔供奉舍利之前頭一年,兗州籍高僧法性,就奉旨將建塔供奉的佛舍利,從隋國京都洛陽,護送到兗州普樂寺,但不知該寺建于何年。因此,說普樂寺建于隋仁壽二年有誤,普樂寺供奉佛舍利寶塔,始建于隋仁壽二年無疑。
 
  普樂寺初為尼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二月改名中興寺,神龍三年(707)改名龍興寺,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改名興隆寺,寺名沿用至今。
 
  明萬歷元年(1573)版《兗州府志》記: “興隆寺塔在府署東北隅,隋開皇間(581-600)建,高十三層,中虛,可登頂巔,有尉次公修建年月。”(注2)清代康熙年間,舉人,嶧縣知縣仲宏道賦《滋陽八景·興隆塔影》詩云:“碧苔漸蝕開皇字,黃絹尤留學(xué)士題”。詩中記塔中有隋開皇碑記。
 
  而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版《兗州府志》記:“興隆寺在北門內(nèi)大街東,舊名普樂,隋文帝仁壽二年建,太平興國七年改為興隆,王禹偁有記《重見龍興寺三門記》。殿廡門階,規(guī)制恢宏,古塔十三級,隋時物也。今府縣朝賀,肆禮其中,僧綱寺在焉。”(注3)其記載于《續(xù)高僧傳》相吻合。隋開皇年間與仁壽年間,相差約二十年左右,所以稱普樂寺舍利塔隋代始建無疑。古兗州城也曾因有此“隋塔”而全國聞名。
 
  盛唐時期,也是龍興寺香火鼎盛的時期,廟宇和寶塔又進行了豪華的維修和裝飾。
 
  羅哲文著《中國古塔》一文中說:“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皇帝曾經(jīng)下詔各州郡建塔,并且附發(fā)了塔的樣式,以便統(tǒng)一規(guī)制,大量修造。這么一大批塔,一個都沒有保留下來的原因,在于當(dāng)時建的仍是木塔。”(注5)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中,也有與其相同的論證。由此而論,隋代在兗州普樂寺,始建的舍利佛塔是木塔無疑。而隋塔是什么規(guī)制、樣式?塔中是否有地宮?法性高僧奉旨從洛陽取回、安葬在普樂寺舍利佛塔中的佛祖舍利何在?史料中所提到的寶塔內(nèi)的隋開皇年間碑記和唐代尉遲公修建年月碑記又在那里。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這一切仍是一個個迷,有待將來考古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作以定論。
 
  北宋年間是中華民族最強盛的時期。宋代理學(xué)大師朱熹曾說:“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其重要原因是宋朝統(tǒng)治者,在文化政策和的寬松和兼收并蓄。宋自開國以來,皇帝都是儒、釋、道并崇。而尤為重視兗州這個儒教文化的發(fā)祥地,在這個到處是儒教建筑的圣地,大建佛道教建筑,要將兗州建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圣地。將兗州敕升為大都督府,把龍興寺升為皇家賜額寺。宋建隆年間(960—962)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祭泰山于兗州”。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趙恒詔兗州長史:“以天書降六月六日為泰山曰,建道坊設(shè)醀”。(注6)因此,北宋時期也是兗州佛道教文化的鼎盛時期。
 
  興隆塔第六層,嵌于西廊內(nèi)壁上的—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雕刻的一塊殘缺的刻石。是當(dāng)年重建龍興寺寶塔的五十一個捐資、助緣人士的題名刻石這是在重建寶塔的過程中很多題名刻石其中的一塊刻石。梁思成著《中國建筑史》和羅哲文著《中國古塔》,都是依據(jù)此刻石年代以及塔身的建筑形制,斷定興隆塔非隋代,而為宋代建筑物。從明代兩部《兗州府志》中,可以看到無論是隋代始建的普樂寺寶塔,還是宋代改建的龍興寺寶塔,都是十三層舍利佛塔。后者是在隋代木塔倒塌后,重新改建的宋代形制磚塔。
 
  據(jù)佛典記載:為佛造塔,有嚴格的法則!洞蟀隳鶚劷(jīng)》曰:“佛告阿難,佛般涅槃荼毗既訖,一切四眾收取舍利,置七寶瓶。當(dāng)于拘尸那伽城內(nèi)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十三層佛塔的下七層,象征 “七級浮圖”,上六層代表佛教的“六道經(jīng)”或“六道輪迴”。在龐大的龍興寺古建筑群中,將寶塔建在寺中的西南角塔院內(nèi),是因為這個方向,正對著佛祖的故鄉(xiāng)中印度。按照佛門的行葬規(guī)格,在寶塔地宮中的,安葬佛祖真身舍利石函的擺放位置,也是石函的頭朝向西南方向。
 
  在龍興寺寶塔建成六百年之后,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歷1668年7月25日)夜,發(fā)生了以山東莒縣、郯城為中心的特大強烈地震,震中震級為8.5級,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東部最強烈的一次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兗州距震中直線距離僅百余公里,受災(zāi)極為嚴重興隆寺和寶塔震毀。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陽縣志》記:“震毀房屋,壓弊男婦多人,興隆寺塔毀”。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版《兗州府志》所載金一鳳《重修興隆寺舍利寶塔碑》記:“興隆寺寶塔……高二十余仞,相傳為唐尉次敬德重修。及宗嘉祐間再大修。國朝康熙七年地震崩裂,迨二十七年,傾塌無遺矣”。從此碑中可知,興隆寺、寶塔在這次強震中完全震毀。在遭受強震后,百廢待興,人民需要一段搶險救災(zāi)、休養(yǎng)生息的過程,才能籌集人力物力重新建塔。
 
  現(xiàn)興隆塔內(nèi)壁,共有十一塊重建寶塔的題名刻石。記載了從康熙三十一年動工重建,至康熙五十九年竣工的過程。長達二十八年的重建工程,說明其中間是時建時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建塔經(jīng)費。根據(jù)塔內(nèi)二、三層中五塊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動工重建的題名刻石記載:“中憲大夫兗州府知府,加一級祖允圖率先捐資,并動員其五州二十三縣的各級衙門官員、清軍駐兗部隊將領(lǐng)、各行政部門、商號以及百姓們捐資。這當(dāng)中還有興隆寺以及兗州府轄內(nèi),各寺院僧人,艱苦持久地化緣得來的善款。在興隆寺寶塔震毀24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重建興隆寺寶塔的工程開工”。(注:7)
 
  祖允圖知府負責(zé)領(lǐng)導(dǎo)這次浩大的重建工程,他除了安排監(jiān)工、監(jiān)管、泥水、木匠、石匠外,還聘請了四位建塔專家“大匠”。這次重建是在原塔遺址上,嚴格按照宋代建佛塔形制重新建造。重點是加寬、加深了塔的地基,將塔體底座設(shè)計成,周長48.8米的八角形狀,在砌塔的磚體內(nèi)加木枋,作為木筋,并全部用明代大城墻磚,以加強抗震功能。本塔為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八角樓閣式、空心、仿宋代形制佛塔。
 
  在漫長的二十八年重建興隆寺寶塔過程中,先后由四任兗州知府和各級軍政衙門官員,參與捐資建塔。塔內(nèi)三層,五層,六層中有四塊《重建興隆寺寶塔題名》刻石。記載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知兗州府事陳子豫;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憲大夫、知兗州府事,加六級李世敬等軍政官員和百姓損款重建寶塔的歷史。而值得大書、特書的當(dāng)屬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來兗任知府的金一鳳。在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前后十幾年里,兗州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大水災(zāi)和大饑疫,大災(zāi)之年民不聊生,因此重修興隆塔的工程停了十幾年。塔內(nèi)第五層、七層各有一塊《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歲在戊戌仲夏吉旦兗州府正堂金大老爺諱一鳳捐貲重修》和《大清康熙五十七年知山東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捐貲重修》兩塊題名刻石?淌薪鹨圾P除安排三位官員任督土官、任命總理、監(jiān)修、置辦募緣、石匠外,還特地請了二位建塔專家“掌尺塔匠”負責(zé)修塔的設(shè)計工程。
 
  據(jù)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興隆寺寶塔》殘碑記:“今之興隆寺,昔之普樂寺也。寺之有浮圖久矣。……地震,塔始圮。……(山)陰金公來守茲土,利無不興,廢無不舉,急者先之……(泗)水橋一,未建之城南樓一,半成之興隆寺寶塔一……于是鳩工庇材,興于五十三年春,初成于五十四年春……南樓而新興焉,次及于塔”。對此碑上半部應(yīng)解讀為:康熙五十一年,泗河暴發(fā)洪水,沖毀泗水橋三橋洞,沖塌城墻南門樓,因連年天災(zāi),重建的興隆寺寶塔建了一半,已停工近20年。浙江山陰人金一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兗州知府,上任伊始,面對天災(zāi)他“急者先之”,首先“鳩工庇材”,籌集資金、工匠、準(zhǔn)備材料,“興于五十三年春”搶修了被洪水沖毀的泗水橋,以利南北交通,又于五十六年鑄一巨大的鎮(zhèn)水劍置于橋下。修筑了被水災(zāi)毀壞的城南門樓,以利城防。一年后“初成于五十四年春……次乃及于塔”。在完成以上急需的工程后,金一鳳緊接著又開始動員府、縣兩級官員、興隆寺僧眾和百姓,為重修“半成之興隆寺寶塔”,而捐資、召募工匠、準(zhǔn)備材料的工作。至三年后康熙五十七年夏天,在前三任知府重建了26年的下半部,七層塔體之上,重修興隆塔上半部的工程開工。
 
  《重修興隆寺寶塔》殘碑下半部分記:“(八)角,以便憑眺。石欄之內(nèi),子塔六層,以壯觀瞻。……莊嚴其相貌,舉異舊觀,立寺西望之如錦繡……皆我公之賜……也;縱目南樓,而神與之俱遠;遙瞻泗水,而情極……龍飛”。(注:8)
 
  筆者解讀這段殘缺的碑文為:文中既有“子塔六層”,其殘缺部分也應(yīng)有“母塔七層”。以此而論,史書中有關(guān)興隆寺寶塔是“子母塔”的奇觀的論述,出自金知府及其領(lǐng)導(dǎo)下的能工巧匠之手。是金一鳳創(chuàng)造出興隆寺寶塔“子母塔”、“塔上塔”這一中國古塔建筑史上的奇觀和唯一的珍例。所以就有了殘碑的下文:站在寶塔七層平臺,“石欄之內(nèi)”、“以壯觀瞻”、“立寺西望之如錦繡”、“縱目南樓”與“遙瞻泗水”。而唯缺“北望”,這肯定又是碑文殘缺所至。二年之后,金一鳳重修寶塔工程竣工。從康熙三十一年開始重建至康熙五十九年竣工,如此浩大的工程前后歷時二十八年之久。
 
  兩年的重修寶塔工程是金知府為兗州人積德造福的又一重大善事,在兗州史書中記載著他的諸多善舉和功德政績,他深受百姓們感激愛戴?滴跷迨四(1719)八月,金一鳳奉特旨進京,受到康熙皇帝引見,當(dāng)面嘉獎,同年,金一鳳主編《兗州府志》,將他撰寫的《重修興隆寺舍利寶塔碑》載入其中。(注9)
 
  據(jù)此,在沒發(fā)現(xiàn)《重修興隆寺寶塔》殘碑之前,有關(guān)學(xué)者對康熙七年特大地震災(zāi)害,造成對興隆塔受災(zāi)程度缺乏了解,認為只是“震毀塔上半部分”,有誤。1936年梁思成夫婦考察、測繪興隆塔時作了以下論述:“山東滋陽縣興隆塔,形制頗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全塔簡潔無贅飾,各層但迭澀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層遞減,但最上六層則驟然縮減,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蓋建至第七層建筑費告罄,故將上六層縮小歟?塔之建造年代為宋嘉祐八年”。(注:10)依此說法,如建筑費充足,按逐層遞減法往上砌,該塔將高達六十多米,而不是現(xiàn)在的五十四米。當(dāng)年來兗考察的還有梁的學(xué)生,后成為建筑學(xué)大師的劉敦楨,他在興隆塔七層平臺上為師母拍的工作照(見第1圖)載入《林徽因傳》。
 
  根據(jù)上述史料可知始建于隋代的普樂寺寶塔,一千四百多年以來,經(jīng)歷了四次更名,隋代始建,宋代改建,清代重建和歷代重修的歷史,興隆寺寶塔為十三層舍利佛塔,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八角樓閣式空心塔,每層顯著向內(nèi)收分,形如八角錐體非常穩(wěn)固。塔分上下兩部分,粗細分明。下七層高40米,雄渾碩大;上六層高14米驟然縮小,挺秀玲瓏、直入云端,形成“塔上塔”和“子母塔”的奇觀。每層?xùn)|、西、南、北四面都有水磨青磚對縫的拱劵門。底層為雙檐,其余各層為單檐,皆為城磚疊澀出檐的磚砌斗搭圍塔一周。底層雙檐斗拱之間、四門之上皆有一祥云承托的磚雕佛龕,內(nèi)有坐佛雕像,東南和西南角各有一圓錢形石雕窗。一層有佛室,二層以上每層都有佛龕,原來佛龕內(nèi)有銅佛像或木雕、石雕菩薩像,后遭破壞。塔壁內(nèi)嵌有歷代重建、重修興隆塔的題名刻石十余塊,記載了一千多年來的修建歷史。寶塔二層以上每層?xùn)|南、西北、西南、東北四個角都有十二個式樣相同的仿木磚雕塔窗和盲門、盲窗,十二個磚雕十二個樣式,有壽字形、萬年青形、圓月形、八邊蓮弧形、花欞形、扣花形,設(shè)計精巧、錯落有致、巧奪天工、優(yōu)美壯觀,為寶塔的一大古樸典雅的建筑藝術(shù)景觀。兗州興隆寺寶塔,歷來都以雄偉而精巧的“子母塔”和塔體上精美的磚雕而聞名與世。
 
  進入塔門內(nèi)設(shè)磚梯,按右方向螺旋式塔梯盤旋而上,二層以上設(shè)圈形回廊,按左方向環(huán)繞一周可憑窗依門,向四面八方眺望。共有146級右螺旋式磚梯上至七層平臺。出七層塔門上平臺,原塔門為木門,現(xiàn)僅有石門枕和轉(zhuǎn)扇。八層以上為六層空心式磚塔,原有木樓梯可直上塔頂。塔頂上有墨綠色琉璃瓷釉返蓮葉,是由八角四塊組成,中間是黃瓷釉琉璃葫蘆形風(fēng)火球?qū)殑x。圍繞八層塔身的兩米寬磚砌平臺上,邊沿有精雕靈芝寶瓶式石欄桿。游人憑欄遠眺,古城景色極為壯觀。東望泗河如玉帶,遠看曲阜大成殿上的黃琉璃瓦,金光閃閃;西望嵫陽山,可見山頂上松柏環(huán)繞著的太元觀奎星樓。傳說:每當(dāng)夏至天氣晴好時,初升的太陽照在塔上,其塔影可映到嵫山奎星樓上。明清兩朝,都把“興隆塔影”作為滋陽八景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當(dāng)年空氣清晰,能見度高,二是原來塔下邊,城鄉(xiāng)大多為低矮的草房和田野。


  一千多年來,文人墨客更是絡(luò)繹不絕地到此,登塔吟哦、懷古抒情。寺內(nèi)塔前原有不少石碑上鐫刻著頌揚寶塔的詩詞歌賦。明代宗藩朱當(dāng)氵眄賦《登興隆塔》詩曰:
 
  “屼峍高臨斗,崢嶸直倚天。
 
  鈴聲聞十里,鶴跡閱千年。
 
  舍利前朝化,心燈午夜然。
 
  我來登絕頂,舉手挹云煙。”(注:11)
 
  清代順治年間,嶧縣知縣仲宏道詠《滋陽八景之興隆塔影》曰:“崢嶸塔與白云齊”,影落靈光古殿低。
 
  翠色獨凝洙水北,風(fēng)聲遙應(yīng)岱峰西。
 
  碧苔漸蝕開皇字,黃絹猶留學(xué)士題。
 
  多少徘徊游子意,憑高閑數(shù)暮鴉棲。”(注:12)
 
  這些優(yōu)美的詩篇,至今仍然被傳誦著,成了兗州這座文化名城歷史上的珠璣。
 
  1917年,津浦鐵路通車,坐在列車上唯一能舉目眺望的高塔,便是興隆塔,因此該塔便有“津浦鐵路第一塔”之說。
 
  1935年兗州王小隱著《圣跡導(dǎo)游錄》,將興隆寺寶塔資料及照片載入書中,向中外游人介紹此塔。(見第3圖)
 
  兗州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每逢正月十六日、二月二日、九月九日都是登塔日,人們爭先恐后登塔覽勝,據(jù)說能“走祛百病”。每當(dāng)?shù)撬眨d隆寺內(nèi)外,寶塔之下人山人海,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類名吃、小吃應(yīng)有盡有。在兗州這樣的平川城鎮(zhèn)、曠野平原,無山可登的地方,每當(dāng)風(fēng)和日麗、秋高氣爽的日子能登塔覽勝,能起到開闊胸懷,增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千百年來兗州人懷著對古塔敬畏和熱愛的心情,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說寶塔頂上有個風(fēng)磨銅的寶葫蘆,上面站著個金雞。大風(fēng)一刮寶葫蘆嗡嗡作響。說銅葫蘆和金雞被南蠻子盜走換了個琉璃的。還說塔底下有一眼地井,井中有一金魚,金魚一翻身,就要有地震。百姓們在塔下農(nóng)田里勞作,把寶塔比作“量天尺”,冬至?xí)r塔影最短,夏至?xí)r塔影最長。
 
  1948年7月,解放兗州戰(zhàn)役中,國民黨守軍負隅頑抗,在興隆塔七層平臺上,搭席棚設(shè)了望所,指揮敵炮兵打炮,威脅我軍前沿陣地。我軍用山炮將敵了望所打掉,致使第八、九層西南角塔壁破損


 
  1977年,山東省革命委員將兗州興隆塔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3月《中國名勝詞典》將興隆塔資料載入書中。
 
  1985年6月,羅哲文著《中國古塔》,書中將兗州興隆塔照片收入書中。并記“、、、、此塔的特點是大塔之上重疊一個小塔。下面七層塔身粗壯碩大,內(nèi)部也有梯級盤旋。但自七層以上,在塔頂又建六層小塔,體形急劇收小,如同塔剎一般。這是原來建造時就如此,還是后來重修時改變,尚待進一步研究。”(注:13)
 
  興隆寺寶塔在重建后的二百六十多年中沒再進行過維修。經(jīng)歷無數(shù)的戰(zhàn)亂和天災(zāi),能保存下來,就是一個奇跡。塔體上彈痕班駁,塔檐、塔磚塌落,塔體和門窗上,縱橫裂縫嚴重,平臺石欄桿僅殘留一塊。上塔磚梯破損、缺失甚多,塔體上下荊棘叢生、布滿塔檐。1984年山東省政府撥款,對興隆塔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修。重修工程于1985年1月動工。這次重修的重點是全面抗震加固,增建護塔臺基,一至七層塔檐處,除開塔磚,將混凝土圈梁隱蔽在塔磚內(nèi),既加強了塔的抗震性,又不影響塔的美觀。用從曲阜買來的明城磚,換掉缺失、損壞的塔磚。由于塔體內(nèi)右螺旋磚梯破損太嚴重,將原“梯級盤旋”磚梯填實。另在空心塔體中間,用城磚重鋪南北走向,登塔直上磚梯。將原146級螺旋磚梯改為127級直上磚梯。有關(guān)塔體內(nèi)塔梯改道資料,除《中國古塔》一書中提到的“梯級盤旋”外,《兗州縣地名志》中有記載:“可緣之左右回旋而上”。
 
  按原樣修復(fù)七層平臺石欄桿后,又增設(shè)一道鋼管欄桿,確保游人安全。塔頂琉璃葫蘆形塔剎,經(jīng)重新補釉后安裝上去,又增加了避雷設(shè)施。(見第5圖)1985年12月,興隆塔維修工程竣工。1986年春節(jié)時對游人開放,吸引不少國內(nèi)外游客登塔游覽。(注:14)
 
  筆者懷著對故鄉(xiāng)寶塔的特殊感情,自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以來,曾多次登塔懷古、拍照、考察、收集資料。尤其是不能忘記1965年那次登塔,在七層平臺上,清楚地看到曲阜孔廟上那一大片黃琉璃瓦。每次登塔都有不同的感受,面對古人給后世留下的這雄偉建筑,震撼著我的心靈,心中不免頓起敬仰之情。
 
  2008年9年,山東省文物局對興隆塔地宮文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出土三件國寶級文物和其它珍貴文物。在此之前一千多年以來,歷代專家、學(xué)者對佛門的秘宗,瘞藏在寶塔地宮中的佛祖圣物一無所知,史志中也從未有過記載。根據(jù)對地宮中出土的安葬舍利碑文解讀:宋太祖開寶三年(970)于闐國光正大師,親往西天取經(jīng),取得佛祖釋迦牟尼金頂骨真身舍利等四件佛門圣物,到東京獻給太祖趙匡胤,蒙圣思得簾前賜紫及師號。之后大師云游全國名山大寺,最后他來到東魯大郡、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九州之一的兗州。先是寄宿在名剎龍興寺內(nèi),“歲久”,他看到宋代王朝要把兗州建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圣地,為報答宋太祖“簾前賜紫”的圣恩,成就皇帝建圣地的偉業(yè)。光正大師“戀皇帝風(fēng)化,不歸本處”此處是說他舍棄葉落歸根的俗念,決定將佛祖圣物,供奉在此最清靜之地,伴隨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終生。龍興寺泗州院從此向朝廷上奏,“乞賜名額,安置住持及教化十方,興造寶塔安葬于闐國光正大師,從西天取得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实蹨(zhǔn)奏后下詔“中書門下”發(fā)牒批復(fù),回文給兗州大都督府。龍興寺從此成為皇家賜額寺,由官方和寺院共同募化、籌集資金,為起塔供奉佛祖圣物作準(zhǔn)備。在光正大師“年老無力起塔”后,“在院有小師懷秀”、“當(dāng)寺大悲院主講經(jīng)僧法語”兩代僧人“起塔供養(yǎng)”。這里是說:光正大師為起塔供奉佛祖圣物,而艱辛地募化資金至年老無力后,先是龍興寺的小師懷秀,以及之后的講經(jīng)僧法語,繼承大師未競的事業(yè),為完成起塔供養(yǎng)佛祖圣物這一偉大的事業(yè)。幾十年中薪火傳承、精神不滅,通過曠日持久地辛勤地募集財力,終于在宋嘉祐八年十月六日,雄偉的宋代龍興寺寶塔竣工。并同時舉行兗州府千年歷史上最莊嚴、最隆重的佛門盛事——“安葬佛祖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大典。
 
  這是對至高無尚的佛祖圣物虔誠地敬伩,隆重地供養(yǎng),其場面之恢宏,到場的朝廷官員級別之高,從全國各地請來的高僧大德和參加儀式的僧尼、伩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真是萬人空卷,同去觀看這一佛門最重要的慶典。
 
  地宮中瘞藏的佛牙和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安放在金瓶、金棺、石函里層層相套。這是佛門的最高行葬規(guī)格,用這種精美絕倫的佛門圣器,安葬佛祖圣物代表著北宋年間的最高工藝水平。從中也可以證明:安葬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的龍興寺佛塔,是當(dāng)年最高級別的舍利塔。
 
  我們世世代代的兗州人,都應(yīng)該感謝光正大師為我們后世,留下這寶貴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瘞藏于興隆寺寶塔地宮千年的佛祖圣物的驚世出現(xiàn),震驚了海內(nèi)外佛教界。千年寶塔的曠世秘宗,今朝揭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盛世重現(xiàn)光輝!
 
  2009年,經(jīng)山東省文物局批準(zhǔn),兗州市政府撥款再次對興隆塔進行維修。這次工程的重點是對塔頂部分加固和塔體裝飾。在十三層寶塔,每層八角塔檐處的掛鐘鐵環(huán)上,恢復(fù)懸掛了八個青銅鎏金銅鈴。每當(dāng)風(fēng)起,全塔108個金鐘齊鳴,聲聞數(shù)里。將塔頂加固后,把清代重建時的琉璃葫蘆形塔剎卸下,換上青銅鎏金葫蘆形塔剎。從建筑藝術(shù)上來講,塔剎也是全塔作為藝術(shù)處理的頂峰,以冠蓋全塔的形象。經(jīng)過次維修,給予了塔剎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藝術(shù)處理。金光閃閃的塔剎和響亮的金鐘,又為古塔增添了耀眼的光輝。


  2010年,兗州市政府規(guī)劃的興隆文化園工程已開工建設(shè)。在不久的將來,千年古塔下將出現(xiàn)一個國內(nèi)一流的佛教文化景區(qū)。
 
  注釋:1:《續(xù)高僧傳》巻二十六。
 
  2:明萬歷元年《兗州府志》巻四十五。
 
  3:明萬歷二十四年《兗州府志》卷第二十五。
 
  4:羅哲文著《中國古塔》26頁。
 
  5:《山東省志》大事記。
 
  6:清康熙三十一年題名刻石《重建兗州興隆寺寶塔》。
 
  7:清康熙五十九年《重修興隆寺寶塔》殘碑。
 
  8:金埴著《巾箱說》。
 
  9:梁恩成著《中國建筑史》101頁。
 
  10:《兗州縣地名志》392頁。
 
  11:清光緒版《滋陽縣志》卷十二。
 
  12:《中國古塔》226頁。
 
  13:孔典著《兗州興隆塔修復(fù)工程札記》。
 
  配圖:1:取自《林徽因傳》。
 
  2:清代末期的興隆塔。薛玉賢收藏。
 
  3:范廣吉提供。
 
  4:鐘云鵬提供。
 
  5:鐘云鵬提供。
 
  6:2010年筆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