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
兗州大年三十“上林”請先人回家過年
兗州大年三十要“上林”請先人
作為孔子之鄉(xiāng),尊老愛老是代代相傳的民風(fēng),在歡度春節(jié)的日子里又有濃厚的宗族氛圍。臘月三十清晨,家里的長輩會領(lǐng)上兒孫步行至村頭巷口,面東而拜,接迎先祖回家過年。也是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客廳都會面南背北擺上供桌香案,案頭掛起2米高的先祖排位,上面會從能追溯的最高輩份記錄到新近去世的親人。
在兗州風(fēng)俗中,年三十是祭祖的大日子,這一天同姓宗族的男丁都要穿戴整齊,一齊前往同宗的各個墳頭祭拜。清晨,祭拜的隊伍慢慢集結(jié)起來,族長和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和多年以前一樣走在最前面。以車代步是近年的新變化,除了把最好的車輛給族長乘坐以外,其他車輛分為鑼鼓隊、鞭炮隊、汽車隊、摩托隊一字排開同速前行。不過也有人說走路去才表示心誠,其實若不是很遠,我比較贊成走路去的,一大家族老少男丁一年都忙忙碌碌見不了幾回兒面,更別說聊天了,若是走路去“上林”(去墳地請“老人”),一路上可以聊聊天,如同散步,更增進家族成員的感情。
每到一家的祖墳前,鑼鼓手敲得震天響,炮仗以雨打芭蕉的節(jié)奏和風(fēng)雷的震顫在人群四周炸響,上墳的人們都虔誠地?zé)埞虬。此時,老人們會告訴青年、少年一代,這個墳頭里的人是誰家的先人,他曾經(jīng)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或者取得過什么高官厚祿。每當(dāng)接受一次這樣的教育,青年一代都會暗下決心:秉承前人意志,齊家治國、為自己也為家人寫下一段多年以后能被人這樣紀念的歷史。
拜祭完之后回到家不能先坐下,要對著牌位燒香磕頭,算是將“老人”請到了家里,等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過后,年算是過完了,再將“老人”送走……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紀念先人的風(fēng)俗,提醒人們勿忘祖輩艱辛,以示孝敬,其實現(xiàn)世的孝順比去后的紙錢等儀式更來得實在,弘揚中華民族美德,關(guān)愛老人,勿忘祖輩艱辛。